凤凰楼兼职联系方式_凤凰楼信息免费茶楼茶楼_51品茶最新

x

徐冠华:遥感和GIS监测在全球变化中不可或缺

发布时间:2012-05-21 阅读量:31

以“突破与提升”为主题的“2012高校GIS论坛”在南京举行。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资源遥感学家徐冠华表示,当前,全球变化突出的表现为全球变暖问题。在全球变化的过程中,技术手段得到了快速发展,建立了多手段地球变化监测和监测体系。遥感和GIS的监测在全球变化中是不可或缺重要的组成部分。

image.png

中国科学院院士、资源遥感学家 徐冠华

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当前,全球变化突出的表现为全球变暖问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07年发布了它第四次评估报告。报告指出,从1906年到2005年1000年间,地球表面增温0.74度,全球变暖是由人类活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导致的。从1951年到2009年,中国陆地表面的平均温度大约上升了1.38度,自然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人类社会系统。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也指出,如果大气当中温室气体含量得不到有效控制,二十世纪末全球增温将增加1.1度到6.4度,这将可能对食物、农林产品、人类健康等产生重要影响。这个看法还不甚一致,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变化,将对于整个人类造成毁灭性的结果。

全球变化除了对人类生存条件造成的影响以外,人类要应对全球变化,也将对人类自身产生了影响。国际社会为了减缓适应气候变化,减轻不利的影响,近些年不断开展了碳减排的国际谈判,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清洁能源。与此同时,这些行动也都带来了政治和外交的博弈、经济和技术承载、能源和资源配置等一系列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和解决。可见,全球变化在改变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如何应对全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十世纪以来,在国际科联等主导之下,国际社会先后建立了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国际生物圈计划、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以及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等一系列全球变化国际研究计划。

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已经成为至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也是综合性最强的国际科研合作计划,当然推动这些合作计划发展壮大的主要的动力,就是服务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烈的需求。全球变化研究从一开始就不仅仅重视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和对科学规律的探索,而且更加注重把全球变化和人类的发展紧密的结合。二十一世纪以后,国际全球变化的研究更加强调关注社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IGBP、WCRP、IHDP构成了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SSP)。联合实施了以旨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四大联合计划,四个联合计划分别涉及到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食物、碳、水和人类健康四个方面的问题。

30年间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取得的进展,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地球系统运行的过程有了新的理解。第二,认识到人类活动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的驱动力。第三,全球变化研究技术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地球系统运行过程方面,地球系统在不同的时间尺度存在自然变化的范围。在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驱动方面,揭示了人类活动很可能是导致二十世纪气侯变暖的主要原因。在全球变化的过程中,技术手段得到了快速发展,建立了多手段地球变化监测和监测体系。遥感和GIS的监测在全球变化中是不可或缺重要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在酝酿着新的变化,它的主要特征是进一步的强调全球变化要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它的特点就是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更加紧密的融合起来,国际科联和国际社会科联推出了更为综合的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到2011年12月,国际科联正式提出了“未来地球,全球可持续研究”的倡议。国科联和国际社科联在2010年总结了全球变化和可持续研究的五项重大挑战,包括预测观测响应和创新,其中预测是核心,也就是要提高对未来环境状况和预测的可靠性。

今年3月26-29日,ESSP在英国伦敦成功举办了“重负下的地球”国际大会。会议主题就体现了当前国际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最新的方向,也就是要满足全球的需求。包括食物、能源、水资源和其他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要转变生活方式,探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发展道路,另外还要创新对地球系统的管理。

中国应对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中国是全球变化国际四大研究计划的发起国之一,也是较早开展这方面研究的国家。2010年,中国正式启动了“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在过去30年,中国科学家围绕多个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全球变化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重要的进展。根据历史文献当中的记载和过去有关的研究结果所建立的中国东部地区过去2000年冬半年温度的变化序列可以得出,在每个相对稳定的冷暖阶段当中都夹杂着气温升降的变化,温度升降速率最快的三个时期,包括公元五世纪后期到公元六世纪后期的增长过程,也就是南北朝时代。公元十三世纪中后期到十六时期前期的转冷过程也是在元朝,以及十九世纪中后期到二十时期增暖的过程。中国科学家还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的模型,模拟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和大气碳的交换。研究表明在同时考虑未来气候变化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情景之下,未来一百年中国陆地生产系统的生产率将持续增长,由二十世纪末增加到二十一世纪末增加到39.9亿吨每年。

30年以来,中国积极参与了国际全球变化的合作研究,多个的国际科学研究计划和实验都是由中国参加发起的。中国应对全球变化的行动是多方位的,除了科学研究以外,还开展了减缓制定基础能力建设和国际合作等一系列的应对活动。

科学技术部组织的战略研究提出了中国全球变化的发展目标以及重点以及相应的措施。2010年,中国启动了全球变化研究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提出了未来10到15年,中国在全球变化研究将沿着事实、过程和机理,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变化的影响和适应,观测和数据以及模式等五个大方面发展。而过去三年来,每年投资大约五亿元人民币来支持这方面的研究。这和过去只有个别项目的研究来比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中国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应对战略

中国要应对全球变化的挑战,应当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要妥善处理应对全球变化的挑战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仅仅要求人和自然的和谐,还需要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国际应对全球变暖,就是为了解决人为导致的人和自然的不和谐,但是解决全球变化问题不能够以牺牲社会发展,特别是不能够以国际社会不均衡的发展为代价。历史经验表明,发展不均衡是人类社会不和谐的一个根源。根本内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可能导致内乱,固化国家间已有的发展不平衡,将使得世界难以实现和平和稳定,因而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IPCC报告指出,二十世纪后半叶全球增暖很可能是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的,主要是源于化学能源使用和土地利用,这些都是人类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产物,二十世纪世界各国人均二氧化碳累计排放和GDP数值呈较高的正相关关系。世界上五个发达国家,从1900年到2005年的情况,其中人均的二氧化碳排放都存在高速增长期和高峰期。历史来看,二十世纪世界各国人均的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和GDP的值是高度相关,所以任何国家曾经不发达到发达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人均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时期。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经济快速增长和二氧化碳高排放的过程,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阶段。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阶段,还远远没有到来。而目前国际上有多个减排方案,比如G8的方案,OECD的的方案等等,这些方案都是以IPCC的预估结果为基础,以稳定的目标进行设计。它假设的前提就是2050年大气当中二氧化碳的目标浓度是450BPM,如果按照这种假设,2012年到2050年全球碳排放的空间是2226.3亿吨。如果以2005年的全球人口总量来计算,从今天开始到2050年全球的人均每年仅仅能够排放0.82吨碳,或者折算成2.99吨二氧化碳。

联合国曾给出人类发展指数(HDI)以划分世界各国的发展水平,我们能够人均分配的每年0.82亿的碳,这种排放仅仅是处在温饱的发展水平,这就是说如果确定人均排放,每年是0.82吨碳,那在清洁能源完全能够大部分替代化石能源之前,世界上所有欠发达国家将只能够徘徊在温饱线上,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也不可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将不能够实现。

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的提出发达国家应当为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负主要责任,同时为国际社会采取缓和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确定了共同带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今年已经是《京都议定书》确定的第一承诺期的最后一年,但国际社会减排的成效不彰,仅仅少数发达国家开始了实质性的减排行动。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维持区域间和国家间发展的平衡,在当前应对全球变化挑战的过程当中,国际社会应当遵循共同带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统筹兼顾人与自然,和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给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切实可行的减排和适应方案。

第二,减排和减缓适应并重。减排温室气体是当前国际社会减缓全球增暖行动的主要关注点和着力点,包括使用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等,以及转变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等等。但这些措施,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耗资巨大。大量的研究表明,增加陆地和海洋的碳对减缓也尤其重要,因为它可以用环境改善的功能来解决排放的问题。经研究1990年到2007年因为热带森林被毁灭而释放的碳每年大约29亿吨,人类积极的植树造林有效保护了森林系统。这些都对于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近年来中国持续的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措施,每年固碳300万吨,为减轻全球变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对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防风固沙都有积极的作用。

地球增暖,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它能够有效减缓全球变暖的措施,已经得到了国际科学界广泛的关注。当然在前些年大家还以笑谈,开玩笑的办法来谈这些措施,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地球工程,就是通过人为的方法改变地面辐射表面的功能,或者直接减少大气当中温室的浓度,来减缓气候变暖的效益,目前已经开始的地球工程的方案,包括植树造林,还有海洋的问题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有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地球工程方案在各种温室气体排放的情景下,采用向大气停留层排放一些化学物品,都会导致温室气体上升,其效果非常明显。当然适应和减缓一样,也是人类应对全球变化的重要措施,两者相辅相成。采取有针对的适应战略,是世界各国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对发展中国家也尤为如此。

第三,加强研究,努力减少全球变化科学认识的不确定性问题。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过去两千年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到关于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二十世纪变暖的贡献和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判断。第二,关于温室效应的机理,它关系到将全球变暖归应于人类活动的理论基础,根据人类活动,是全球变暖主要原因的理论基础,也就是气温对二氧化碳浓度的敏感性问题。第三,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作为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工具,以至于我们所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都依赖于对气候变化的模拟的结果。所以,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预估情景的可靠性。第四个不确定性,是关于两个预值的问题,决定着人类所面临的危机的程度。与之对应的是温室气体浓度的上限和人类碳排放工作的上限,也就是涉及到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刚才谈到1.1度到6.4度,这个区间是非常之大,所有这两个,这个之间的措施每差一度,完全就是两个样子。当然我们说从科学的角度上看,存在这些科学认识的不确定性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但是作为执行气候政策和气候变化国际事务的出发点,这种科学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和由此带来的风险是不能够忽视的。

所以,未来的国际社会应当更好的开展多因子、多学科、全球性的联合研究,尽早的形成对全球变化的确定性认识,同时应当进一步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导向。在社会发展中加强全球变化的研究,以全球变化研究的成果来促进可持续发展。总体上来讲,上述谈到的三个问题的认识和基于这个认识所提出的全球变化的解决方案,对于应对全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

赛迪网:http://www.ciia.org.cn/xwzx/zjlt/zxld/201205/t20120508_34851.html

国家遥感中心:http://www.nrscc.gov.cn/nrscc/zxdt/201205/t20120511_30965.html

中国国防电子网 :http://www.gfang.cn/news/4/15243.html

搜狐:http://roll.sohu.com/20120508/n342611827.shtml

杭州星软科技有限公司:http://www.gps163.com/news/news_content.aspx?NewestID=713


?
联系我们

武汉中地(总部)

400-880-9970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山大道598号

北京中地(子公司)

010-51652066

北京市朝阳区东二环北路内2号天元港中心B座1205

深圳中地(子公司)

0755-26551638

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区科苑南路中地数码大楼A1001

西部基地(子公司)

028-85230200

成都市锦江区复地金融岛湾流锦宫506

苏州中地(子公司)

0512-65831998

苏州市姑苏区世界贸易中心A座22层2205室

热线电话

电话咨询

400 880 9970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