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大连,地灾防治也“时尚”
大连背依中国东北腹地,东濒黄海,西临渤海,素有“北方明珠”、“浪漫之都,时尚大连”的美誉。由于长白山系千山山脉余脉纵贯大连,在地理环境上,山地及久经剥蚀而成的低缓丘陵分布广泛,平原低地仅零星分布在河流入海处及一些山间谷地;岩溶地形随处可见,喀斯特地貌发育。这些自然因素及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工程建设人为因素成为诱发大连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有着与四川、云南等地区不一样的特点。辽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的孙树珩副总工就大连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信息化建设情况为我们做了详细介绍,分享了大连地质灾害防治中的“时尚”策略。
“时尚”是因地制宜
大连地区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和地理条件复杂,山地丘陵占70%左右。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活动频繁,气象条件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很大,这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大连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地质灾害种类较多、分布较广、影响较大。
大连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而由于大连地区特殊的地质构造条件,自然地质作用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较强烈,各种类型的地质灾害的频率是较高的,是辽宁省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之一。如在大连北部的老帽山区,山高坡陡流急,是泥石流的高发区,1981年的一次大规模泥石流就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面塌陷有金州新区的大魏家岩溶塌陷、普湾新区石河岩溶塌陷和金州新区石棉矿采空区地面塌陷、瓦房店市华铜矿采空区地面塌陷等。
针对大连自身地质灾害特点,孙副总工说道,“我们单位和大连市国土资源房屋局从2002年开始合作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先是在辽宁省1:100000地质灾害调查区划工作的基础上,查清了大连市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从而确定地质灾害巡查点,进行地质灾害巡查工作,每年进入汛期在雨后或每半月巡查一次。之后,从2004年开始又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工作,后期又相应的增加了地质灾害排查,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以大连市甘井子岔鞍滑坡为例,这个滑坡总体积达到880万m3,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一个滑坡,我们一直在进行滑坡初期监测、勘察期间监测、治理期间监测及治理工程结束的后期监测。2009年为了整合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工作业务,我们成立了大连市地质灾害巡查预报室,工作内容包括地质灾害巡查、排查、应急调查以及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地质灾害监测等。目前,我们正在筹办成立大连市地质灾害应急中心,这个应急中心包括综合室、监测预警室、应急调查室和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应急中心的成立,能够更好地完成政府赋予我们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职能。所以我们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根据大连地质灾害自身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深入,承担的职责范围逐渐扩大,工作内容也越来越多。”
“时尚”是除旧布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连市从2002年开始,就在原有的地质灾害防治策略中引入了GIS等信息化技术手段,着手建立了MapGIS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数据库。“我们的数据库按照国土资源部统一格式建立了相关的各种参数,包括地质灾害点的点号、点位、坐标等基本特征。截止到目前已经进行了三轮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比例尺从最早的1:500000,1:250000,到1:100000,现在进行的是1:25000和1:10000,精度不断提高,地质灾害的基础信息和空间数据库不断完善。2011年,开始进行‘大连市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初级准备工作,以区(市、县)一级为单位开展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大连市一共有15个区(市、县),全部完成后将形成涵盖全市的统一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市一级的管理系统可以调动全市15个区(市、县)的各个子系统。这个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包括地质灾害信息查询、检索功能,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灾情速报、群测群防网络、易发区分析、预警预报、防治业务报表等专业功能和政务管理功能。到2012年底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已经初步建成,在完备的组织体系保证下,初期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各区(市、县)在使用过程中已经把信息不断反馈上来。以前都是被动的抓地质灾害,发生地质灾害我们才开始研究,现在是在工程建设的同时,就深入到建设用地征地过程中,进行地质灾害预评估,评估建设项目引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有多高,需要采取什么措施,进行专家论证,形成设计方案。方案设计完成后,和主体工程同时进行施工、验收。所以在工程建设前,施工单位要提供征地坐标,我们将坐标比对到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中,就能看到征地范围是在易发区还是非易发区,这样有效的减少了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可以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当中更好地进行全方位的信息管理。比如说地质灾害主管领导在外地开会,可以直接利用身边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实时了解地质灾害发生情况,随时进行通话及应急处置,也可以在地质灾害发生时,与相关人员同时了解各种信息数据,共享地质灾害防治专家的技术支持,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一切尽在掌握中,极大地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效率和精度。另外,通过我们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与大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局的应急平台相连接,并与大连市气象台相关联,可以实时获取气象信息,为进行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提供技术支持。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及运行,为大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在应急平台中进行展示,为各位领导提供了决策依据。”
“时尚”是兼听则明
从2002年到现在十几年的时间里,GIS技术的使用成为大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效工具。孙副总工说道,“在GIS系统内部使用的数据是实时更新的,在地质灾害隐患点或地质灾害点发生变化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所必须的信息都可以在系统上查到,对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的全局布置、科学规划、协调指挥起到了重要作用;GIS技术使以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多年完成的任务,一个月就可以完成;需要长远完成的任务,可以在短时间完成;只能回办公室完成的,在外地可以完成;使得防治工作更加智能,更有效率,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提高了应急反应速度。GIS技术引进,在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许多课题摆在面前需要研究解决,包括预警预报系统的开发,以及信息系统的升级等。”
孙副总工还提到了一个可能在GIS行业应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系统兼容问题。他提道,“全国像我们这样的地勘单位有很多,在地质灾害信息平台建设初期都是依据MapGIS平台开发的,而国土资源政府部门使用的‘金土工程’是利用ArcGIS开发的,ArcGIS平台和MapGIS平台的区别就是数据的使用和读取是不一样的,存储方式也是不一样的,难以避免在转换过程中产生一些交叉,出现各种各样的应用问题。而无论是让大量的地勘单位将最初的MapGIS平台改造成ArcGIS平台,还是让国土资源部门将‘金土工程’改变成依托MapGIS平台开发,都是不现实的,所以我觉得要把GIS更好的应用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当中,希望GIS开发商能对平台的兼容性和共享性再做进一步的完善,能够保证互相访问及调用,这样才能更好的使地质勘查、地质环境调查当中获得的技术成果应用于国土资源部门的管理当中,避免各成体系各自开发,造成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浪费。”
“时尚”是未雨绸缪
“大连市未来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首先是要健全各区(市、县)以及市级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目前市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经下发,区(市、县)级的也有一批完成了。第二是依托地质灾害调查成果,进行分阶段、分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是地质灾害治理勘察、设计及施工。第三是进行一些制度法规的建设,依法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防止人为引发新的地质灾害。第四,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使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市民增强防灾减灾意识。这些年来我们每年都要进行市级及区(市、县)级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第五,进行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每年我们都要开展市级和区(市、县)级的地质灾害演练,这样使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能够知晓地质灾害防治相关知识,明确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的应急措施。这些工作内容也都编制在我们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中了,下一步我们要对地质灾害信息系统进行升级,包括地形图的升级,管理方法手段的升级。相关的基础数据要及时进行更新,对有些已经治理的地质灾害点,及时给予撤销,有些新发生的地质灾害点及时列入到信息系统当中,这样能保证信息系统能更好的使用。我们还考虑了将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并入政府内网,利用内网当中提供的地形底图,能够使各级管理者看到一个实地的地形情况,便于决策分析。”
“今年6月份,国土资源部发出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方案,我们的信息系统正在不断完善成为大连市地质环境信息化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初步完成了包括地质灾害网络环境建设,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地质灾害业务支撑系统建设,地质灾害应急技术平台建设,以及地质灾害决策分析系统建设,其中地质灾害决策分析系统中的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已经开始第二阶段的研发,功能更加完善,精度也更有提高,利用MapGIS平台强大的功能特性,将把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建设的更加完善。”